中国疾病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07-09 10:10
育儿,可以称得上是为人父母的“终身大事”,不少家长为此操碎了心。但你可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其实存在着不少“敏感期”,如果能把握住这几个关键阶段,家庭教育事业将事半功倍,孩子的各项能力水平也将大大提高!
孩子的“敏感期”有哪些?家长应该怎么抓?常见的教育误区又有哪些?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温州新闻网记者特地请来高级儿童能力测评师、高级心理沙盘咨询师、全纳科学育儿教育研究院高级讲师兼督导琴心分享她的育儿心得。
Q:琴心老师你好,能否先为我们科普一下什么是“敏感期”?
A:“敏感期理论”是由意大利儿童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最早提出的。这个理论提出的最大正面影响就是让父母看到孩子成长的合理性,营造一个合适的家庭环境,允许他们探索的愿望,接纳那些看起来是调皮任性的事情,加以“引导”(注意是引导,而不是放任!),而不去做那些违反孩子天性的事儿。让父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孩子的行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家长更懂孩子。
关于敏感期的概念,有很多版本,这是我比较认同的: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说通俗一点,孩子这段时间,就喜欢做这方面的事或者就喜欢以这样的方式做事。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会尤其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学习生活非常高效。
Q:不同年龄段的敏感期有哪些?其中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得知道的敏感期有哪些?
A:这个问题可以说也是有很多不同版本,国外流行把它分为31个,也有分的更细的62个,还有更夸张的200多个的,这就有点过度解读敏感期了。
我比较认同国外最常见的说法——11个敏感期,再和31个敏感期结合起来一起解读,当然即便是这11个敏感期,每个敏感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也有不同的说法。
需要说明的是,孩子的敏感期并不是单独一个个出现的,很多时候是重叠的,敏感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因为孩子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有个体性。但是确实其中有几个在我们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特别重要,比如0--6岁动作发展的敏感期,尤其是一岁以内的比如四个月的抬头及八个月左右的爬行,因为这个跟孩子的前庭觉的发展息息相关,前庭觉也被喻为“学习之根”,它跟孩子学习能力中的专注力发展关系密切。
又比如0--6岁的感知觉发育的敏感期,尤其是0-12个月触觉发展的敏感期,它对孩子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情绪控制力有特别大的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全感和情商。很多孩子胆小、怕生、粘人、怕痛、怕黑等表现,就是因为小的时候“触觉失调”。
又比如4-6岁时孩子的污言秽语敏感期,也称诅咒敏感期,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强烈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尤其是一些在大人看来不文明的语言,如“臭大便,屁股,小鸡鸡,大坏蛋,打死你”等等。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显得大惊小怪,甚至批评指责打骂,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做了负面强化,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亲子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当时“假装”没有听到孩子这句话,冷淡忽略多次之后,孩子就会因为没意思、无聊,不再说这些“没有效果的话”了。另外可以伺机加以引导,如睡前各自感觉好的时候找孩子聊聊,问问孩子,说这些不文明的话是不是让你感觉很舒服?如果很想说,适合什么场合说?家长还可以购买相应绘本如《都是放屁惹的祸》《是谁嗯嗯在我头上》,在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的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讲讲演演玩玩,让孩子释放掉内心的小压抑,满足其敏感期的心理需求。
再比如2-3岁的秩序敏感期,这里的秩序感是指孩子做各种事情时都有一套自己给自己制定的规则,孩子在重复这套规则的过程中感觉“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中”,而这种控制感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孩子有的时候发脾气,就是因为这种秩序感被打乱带来的沮丧和不安。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那时我儿子才4岁,每次放学回家都要自己从我包里掏钥匙开门。有一次我接着电话忘了这茬径直开了门进去,结果娃哭得撕心裂肺,怎么解释安慰都没用,最后没办法,我把钥匙放回包里,让娃掏钥匙—开门—进门—还钥匙,按平时步骤原原本本重来一次,娃才破涕为笑。
春节假期刚刚过去,长假带娃出游的父母却大呼终于上班了!相较于一天二十四小时遛娃,上班工作俨然成了一种更受青睐的休闲方式。春节带娃的各种滋味,为人父母应该深有体会吧。